据央视新闻高杠杆股票配资平台,蒙古国总统府6月24日发布消息,蒙古国总统呼日勒苏赫当天在乌兹别克斯坦首都塔什干与乌总统米尔济约耶夫举行正式会谈。 双方签署了关于...
东方网记者沈昊、通讯员陈霞琼、肖鑫5月27日报道:近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四人民医院成功救治一位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目前国内股票配资实盘排名,该患者已康复...
两折折叠屏手机产业链已成熟之际,消费电子行业又即将迈入三折叠屏手机时代。受此影响,8月9日凯盛科技、宜安科技两折折叠屏手机概念股直线涨停,精研科技、科森科技、东...
消息,今日港股三大指数冲高回落,截至收盘,恒生指数涨1.14%,报17989.07点,恒生科技指数涨2.87%,国企指数涨1.34%。盘面上,科网股普涨,京东、...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 7月29日午后股票配资门户,贵州茅台持续走弱。14时15分股票配资门户,该股跌穿1400元关口,跌幅超过1.6%。...
6月10日,方正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曹柳龙发布了一份题为《“科特估”:憧憬与现实》的研究报告,并在业内进行了路演,在端午假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 6月11日,A股延续了上周的跌势,上证指数全天下跌0.76%。曹柳龙研报中提到的“科特估”相关概念股却逆势大涨,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特估”概念股却在所在的风格板块中,位列跌幅榜第一。 在去年提出的“中特估”概念,今年以来一度大放异彩,屡创新高,但在6月中旬却犹如昨日黄花。 “科特估”横空出世 根据曹柳龙的研报,国内科技制造业拆分为三类“新质生产力”,即优势制造、高端自造、先进智造,以光伏、锂电池为代表。其中,“优势制造”指国内已经取得相对优势地位的制造业,“高端自造”指高端装备、新材料等相关行业,“先进智造”指半导体、AI、生物科技等前沿领域。 在他看来,“科特估”的主要标的是来自于上述三类“新质生产力”中的“先进智造”环节。 本周开市以来,半导体板块近一周上涨7.79%,位列周涨幅榜第一名,电子化学品近一周上涨7.21%,位列周涨幅榜第二名,通信服务近一周上涨7.17%,位列涨幅榜第三名。 可以看出,这三大板块都是清一水的“科特估”概念。曹柳龙认为,“科特估”行情得以成立的原因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一、长期看,我们对于科技股的行情具备充足信心,核心原因在于:无论是“中特估”还是“科特估”都是资本市场服务于实体经济使命的一部分。安全资产“涨价重估”(中特估)是基础,提供了解决土地财政转型的“燃眉之急”的新增资金。但长期看, “科特估”是最终目标,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仍在于发展新质生产力,实现要素生产率的再次腾飞。 二、结构上看,“先进智造”融资能力相对较差,可能是“科特估”的重点领域。就资本市场的融资可得性来看,我国当前“优势制造”融资能力相对更强,“高端自造”融资能力偏弱,而“先进智造”则缺乏融资能力。 三、“科特估”与“中特估”相同,并非平地拔估值,而是修复相对国际水平而言偏低的估值。从绝对水平上来看,相比于海外而言,“先进智造”相对低估。 从估值与盈利能力的变化上, “先进智造”同样更被低估,也因此更需要估值重塑。相比于10年前 ,中国的“先进智造”行业对比美国,盈利能力抬升,但估值收缩,是“科特估”的重点领域。 以半导体为例,在 2020 年前,中美半导体行业的 ROE 差基本和相对 PB 走势一致,直到 2020 年5 月,美国对华为实施零技术的芯片封锁,自此开始即便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盈利能力相对提升,但相对估值却急转直下。 短期行情催化剂是什么? 长期逻辑上说得通,但“科特估”行情的短期催化剂是什么呢?曹柳龙认为:“在分母端,需要等待明确的降息信号出现前,分子端仍应等待政策进一步加码的信号。” 他进一步强调:“当前存量博弈的市场格局中,科技板块的普涨需要更大级别的政策。否则行情仍可能仅短期集中于低空经济、半导体设备等政策聚焦的细分领域,且轮动速度可能仍然较快。” 国泰基金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政策面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三期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3440亿元,成为中国芯片领域史上最大规模基金项目。前两期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设备、材料领域,为中国芯片产业的初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政策支持有望推动市场对相关领域的价值进行重估。” 国泰基金进一步表示:“日前,已经有券商提出了聚焦新质生产力转型升级的‘科特估’概念。随着全球市场供给端减产力度加大,以及需求继续缓慢复苏,半导体芯片周期有望逐步走出底部。” 诺安基金对本报记者表示:“虽然目前‘科特估’尚未展现出强劲的动力,但是每个新的开始往往都伴随着不确定性和挑战。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关注相关政策动向,最终,无论‘科特估’是否能成为市场的新宠,它所代表的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重视,以及对国家安全和经济发展的贡献,都是值得我们长期关注和支持的。” “中特估”成昨日黄花? 《华夏时报》记者注意到,伴随着“科特估”概念的大涨,以安全、红利、高股息、价值为标签的“中特估”概念股集体黯然失色。 ![]() 从周涨幅来看,“茅指数”近一周下跌1.61%,排在所有风格板块的倒数第二名;“宁组合”近一周则下跌1.02%,排在所有风格板块的倒数第三名;“中特估”近一周下跌0.63%,排在所有风格板块的倒数第四名;排在倒数第一的板块则是ST股居多的“昨日触板”板块。 如何看待“中特估”未来的行情呢?是否真的是一代新人换旧人,在“科特估”出来后,成为资本市场的“昨日黄花”? 曾经提出“茅指数”、“宁组合”概念的中信建投首席策略分析师陈果,在近期的研报中,提醒投资者,对待“中特估”要谨慎了。 他认为:“5月资金陆续往其他低位方向试探轮动,红利内部也如期出现了分化和聚焦,短期考虑到风偏降低、前期涨幅累积的交易性因素影响正规期货配资平台,红利相关概念需进一步聚焦最强品种。红利优选必需品属性、低盈利波动、低业绩下修压力品类,关注公路、动力煤、白电、火电、核电。” |